《真實生長》:記錄素質教育中的青春面孔
周子其
李文婷
陳楚喬
近日,青少年成長紀錄片《真實生長》播出,引發不少觀眾對素質教育、青春成長等話題的討論。素質教育改革試點學校的教學是怎樣的?教育是如何潛移默化地發掘學生潛力的?沉浸在素質教育環境中的學生呈現了怎樣的青春面貌?松弛、鼓勵式的教育如何推動他們尋找自我,規劃未來?《真實生長》呈現了完全不同于普通高中高壓學習模式下的教學環境,讓觀眾看到了另一種讓人感到激動、羨慕的初高中學習、生活模式和氛圍。
三位性格迥異的中學生
《真實生長》以素質教育改革試點的北京十一學校里的3位學生為主角,從2012年至2020年跟蹤記錄他們關于學習、關于父母、關于師生關系、關于人生選擇的真實生活,呈現他們在矛盾與沖突的壓力下,如何從迷茫、不知如何選擇,到后來一步步通過獨立思考找到自我,擺脫原生家庭束縛,逐漸成為獨立個體。紀錄片直面應試教育現狀,引發“什么是我們追求的素質教育”的思考。導演重點圍繞3位學生進行拍攝,觀眾可以看到他們是如何度過肆意生長的青春年華的。
片中,三位孩子性格迥異,卻都有著困擾:良好的人文環境中長大的“非典型學霸”周子其,學習成績特別好,興趣廣泛,面對大學專業選擇猶豫不決。他熱愛歷史,但父母希望他報考金融專業。周子其在高中學校里,是思維活躍、比較愛“挑刺”的學生,但他與同學、老師的思維碰撞、辯論研討,呈現出一個高中生的學識與成熟的思考方式。
文藝女生陳楚喬多才多藝,度過了高中富有創造力的三年。對她而言,藝術創作和其所帶來的金錢收益具有同等的吸引力,寬松的學校環境激發她的才藝,她跟同學一起將漫畫改編成影視劇作品,度過非常充實的高中生活。
來自小縣城的李文婷,為了成績終日埋頭苦學,不喜歡社交活動,但她最終也擺脫了父親“中庸才是一個女孩幸福的關鍵”的告誡,慢慢尋找自我。
紀錄片通過很多學生日常生活事件,來呈現北京十一學校的素質教育環境如何激發青春學子的學習熱情,如何探索成長之路。
第一集一開篇,學校還在軍訓階段,周子其就開始運用其擅長的批判性思維與歷史老師展開了一場“個體自由”與“群體紀律”之辯。年級會上,歷史老師李亮稱,“軍訓時,一粒汗珠掛在你的臉上,規則不允許你擦去,你能否堅持你的操守?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來拓展你的規則意識、自控力。這就是軍訓的目的?!睆娬{紀律、告誡新生守規矩,本是很正常的入學流程。但周子其在會后堵住老師,拋出去一系列問題進行辯論:“趨樂避苦是人性,您對這點怎么看?公共意志和人性相違背呢?我該遵從誰的看法?趨樂避苦是人性,那是否意味著,軍訓過程中我可以坐下來擦擦汗?460個同學都想擦汗,不讓擦汗是否違背了我們的公共意志呢?”李亮老師隨即以強大的邏輯思維“反殺”,他說:“這可能暫時地違背了你的人性,但它是為了長遠的發展,勇于吃苦、勇于挑戰自我也是人性,而非任何條件下人都要趨樂避苦?!?/p>
在后續的幾集中,周子其又開始思考自己“為什么沒有激情,為何找不到如何跟這個世界發生關系”,他焦慮于“以張載的‘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’的史學觀去應付一場考試是庸俗化的”……周子其還參與了學?!皩W文科還是學理科”的辯論賽以及“學生內閣”的活動,對學校軍訓、老師、學校管理方式、食堂飯菜價格等提意見,而且得到了老師和校長的認真對待以及積極回應。周子其的可貴在于,他呈現了一個不被規則、服從的話語體系所規訓的年輕人的樣貌,他有自我清晰的表達和自我意識,將開放、思辨的思維方式呈現給觀眾。
紀錄片中呈現的陳楚喬也是一個冷靜、自省、有著很強自我生長能力的學生。她英語口語純正,雖然害怕死記硬背選擇了理科,但是熱愛藝術,在課堂上熱情洋溢地給同學分享“萬能青年旅店”的《殺死那個石家莊人》《秦皇島》等歌曲,她自己寫小說,寫下“終于到來的屬于新世界的黎明”,還與同學們一起籌措資金將原著漫畫《極度恐慌》拍成了影視作品。
李文婷是從外地來到北京十一學校的學生,她不像周子其、陳楚喬一樣有著非常個性化的成長方式,她有點不夠自信,不夠放得開。一開始,因為少了老師的督促,李文婷會感覺沒有方向,看到其他人都在努力地飛速向前跑,也會感到痛苦。她不關心什么“學生內閣”的存在,認為“學生內閣”致力于爭取學生權益,比如學生可不可以用手機、學校食堂的飯菜能不能降價等事情是沒有意義的,李文婷覺得自己應該做的是適應,而不是挑刺。但在這個環境寬松的學校里,李文婷用自己的方式慢慢消化著壓力,堅持上舞蹈課,成績穩步提升,逐漸找到了自我和信心。
一次改革試點的記錄
讓學生們自由生長的是北京十一學校人性化的教學環境。2011年,北京十一學校被確定為國家高中特色發展改革試點。學校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,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。在片中可以看到,學校取消了班主任制度,采用導師制,學生們不是被班級、班主任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集體,而是圍繞各門課程任課老師、導師會集在一起的,學生們沒有固定教室,走班上課,而每一位老師都對每個學生的課程優勢、劣勢了如指掌,上課時學生與老師之間是平等溝通、互相激發的教學關系,而非灌輸式教學關系。紀錄片呈現了不少學校上課的情景,學生喜歡魯迅可以在課堂上熱情地分享魯迅,與老師有不同的觀點,也可以展開思想的交鋒,甚至在辯論賽上,老師與學生唇槍舌劍,輸了的老師們也要甘拜下風。
在這個學校,學生可以選擇的課程多達300門,讓人眼花繚亂的社團有200多個,下午4點以后所有時間歸學生支配,這種寬松的教育,對很多學生效果不錯,但也對不少學生起到了相反的作用……《真實生長》就像記錄下了一個素質教育的樣本,通過這個樣本,來探討素質教育環境下個體教育的復雜性。
有著自主表達、自我意識的學生們需要有教無類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,但這種教育方式又是充滿挑戰的。這個學校的老師對學生有著超乎尋常的尊重,學校的管理者對學生們有著超乎尋常的耐心和愛心,學校開放包容的環境不是形式主義的,而是真正融入校園生活各個環節的,學校招收的大多是高素質人文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,這些都是應試教育學校很難一蹴而就達成和構建的氛圍。一個“真實成長”的青春歲月難能可貴,所以才讓很多觀眾發出感慨。
有評價說,因為“雙減”的大背景,《真實生長》遇到了一個適合播出的窗口期。十一學校的校友林樹心撰文寫道,“相比于讓學生被最優質的教學條件包圍、以最高效的方式向其傳授知識,十一學校2008年后逐步啟動的改革,更注重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。正如《真實生長》所呈現的,在十一學校,學生可以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,然后再由學校提供相應的配套支持。在這套模式下,中學教育的目標不再是制造‘標準化’的高考專家,而是讓學生在豐富、多元的選項之間走出‘個性化’的生長軌跡?!?/p>
是教育突圍還是真實成長
《真實生長》的絕大部分鏡頭在2012年拍攝,相隔十年,片中已經有了很多時代感的元素,比如那時候刻盤存儲資料還很流行,付款還需要現金等。
在該片導演張琳看來,紀錄片表現出來的青春張揚,老師跟同學們之間怎樣相處,放到現在依然非常吸引人?!拔覀兿M吹降氖俏覀兊南乱淮嬲谙胧裁?是怎么學習和生活的,他們內心的期待、彷徨是什么,這些東西都是永遠不會磨滅的,值得一代又一代人永遠去追問和關注?!?/p>
同時,張琳說,這種長時間段的紀錄片,很難有大家期待的那種所謂戲劇沖突或引導干涉,“我相信,重要的是呈現其中的人物關系,看完以后觀眾可以清晰地了解這三個孩子是什么樣的人,他們跟周遭的環境、跟同學和老師是怎樣的關系。他們通過自身的一種內在的力量,能夠在當時最大程度獲得他們能夠在這里獲得的東西,這就足夠了,對很多觀眾來說意義就足夠了。這個片子持續拍攝了很多年,這也賦予故事極大的復雜性,這遠比一種先入為主的單一視角更打動人?!?/p>
《真實生長》的原本片名是《教育突圍》,側重對圍繞北京十一學校進行的教育改革的事件記錄,但第一次做完成片,導演把片子給否了。推翻的原因在于,導演認為無法在2016年就為這場改革找一個落點,比如要拿三個孩子的高考成績,來評判這場改革是成功還是失敗嗎?沒有任何人能這么講?!墩鎸嵣L》找到的另一個表達方向是以“人”作為故事內核,展現教育給人帶來了什么,我們又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。這才有了觀眾對這部紀錄片產生最大共鳴的基礎。
對現實類紀錄片來說,觀眾都會在影片結局之外,迫切地想要了解主人公的近況。對定位于“教育”和“成長”的4集《真實生長》來說,導演張琳刻意地沒有以周子其、陳楚喬、李文婷的高考成績和大學去向作為第四集的結尾,而選擇落在王春易老師的送別感言和李亮老師的背影——人生很長,不應該以暫時的成就來為一個人“下結論”,“鐵打的校園,流水的學生”,這屆孩子們為老師們帶來的“反思和進步”,促使我們思考該為下一代人提供怎樣的教育。
3位主人公都長大了,無論他們的近況如何,他們都是普通人。但他們是“珍貴的普通人”,是生長出了自我、有獨立意識、擁有內驅力卻也在挫敗中不斷修正自身位置的普通人。未來,我們會嘗試講出他們的故事,但保持素材和播出的“時間差”,對“成長”向的真實故事來說,或許是必要的。
有的網友提到片中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個鏡頭是操場上的潑水節:大批師生拿著盆互相潑水,每個人都濕漉漉的,地上的水漬倒映著五顏六色的衣服和笑臉,有男孩剛接好一盆水飛奔進“戰場”,而一個女孩慵懶淡定地躺在水池的一角,一動不動,為自己創造出了獨特而又寧靜的快樂時刻。